+发信息
当前位置: 其他药材资讯 > 资讯详情

青海:中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规划

  时间:2018-12-11 10:06   来源: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是国家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为加快推动青海省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15年7月青海省下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下为全文:

青海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5〕19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0月30日

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精神,为加快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必要性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国家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既是我省贯彻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打造“三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近300万亩,中药材资源1660种。其中,198种是国家和省内确定的重点品种,188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全国普查的363个重点药物品种中,我省有151种。其中,植物类药131种,动物类药11种,矿物类药9种。同时,我省在中药材保护种植、产品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截止2014年底,全省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55家。其中,40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了新版(2010版)药品GMP认证;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97亿元,拥有“金诃”、“晶珠”、“三江源”、“三普”、“极草”等中国驰名商标;在冬虫夏草、川西獐牙菜、大黄、秦艽等常用中药材提取物的加工关键技术、指纹图谱及质量标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推出了乙肝健片、利肺片、痛风舒胶囊、复方塞隆胶囊、景天虫草含片等各种制剂类成药产品400余种。

从总体上看,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缺乏对中药材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科技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条较短,网络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以及中药材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等问题,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立足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道地中药材生产为重点,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加大政策资金扶持,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质量控制,推进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加快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提取物及市场流通体系的全产业链培育,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把我省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药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跟踪市场变化,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协调中药材生产、加工、利用各环节,保障供求基本平衡。

2.坚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行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野生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加强对濒危和紧缺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保护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相结合。加强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研院所、临床医疗机构、企业相联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强化良种选育和现代生产技术集成,支撑产业升级。

4.坚持质量优先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以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为目标,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初加工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地标产品,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资源储量稳步回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程度稳步提升,大宗中药材原料产量稳中有增;初步建成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和规范化、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药材质量持续提高,市场价格稳定。努力促进我省中药材种植向企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全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到35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85万亩,野生抚育265万亩,年产中药材30万吨。

——建立总面积18万亩的枸杞、暗紫贝母、川贝母、党参、黄芪、大黄、当归、甘草、板兰根、麻黄草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个。

——建成10个以上面积超1000亩的唐古特大黄、羌活、秦艽、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重点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其中,万亩生产基地3个以上,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生产基地5个以上。

——培育年产值10—20亿元种植及深加工企业2户、5—10亿元企业10户、1—5亿元企业20户。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调查摸底和保护。

1.做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全面调查野生药材及栽培药材种类、地理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基本情况,建立省、州(市)、县(区)三级中药材资源普查数据库。(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2.构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以全省中药材资源数据为基础,依托科研院所数据分析平台,建立省级中药材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和监测站,为行业提供有效动态数据信息。(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3.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立中药材野生抚育区(见专栏一),科学制定采集计划,合理确定采集量,保障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建立野生中药材产地和来源登记制度,禁止采集、收购或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制品。构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确保我省特有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安全。(省农牧厅牵头,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

专栏一

中药材野生抚育区建设

1)海西州枸杞、锁阳野生抚育区;

2)玉树州冬虫夏草、贝母、唐古特大黄、水母雪莲、短管兔耳草、唐古特虎耳草、独一味、康定鼠尾草、甘松、鹿茸、手参野生抚育区;

3)果洛州冬虫夏草、唐古特大黄、黄芪、水母雪莲、短管兔耳草、唐古特虎耳草、独一味、麝香野生抚育区;

4)海南州川西獐牙菜、麻黄、羌活、黄芪、麝香野生抚育区;

5)海北州羌活、鹿茸、雪灵芝野生抚育区;

6)黄南州贝母、花锚、麝香野生抚育区。

(二)加快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1.建立濒危野生中药材种植栽培保护基地。加大对濒危稀缺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研究、引种或种植技术开发力度,提升繁育生产能力,降低对野生资源依赖程度。(省农牧厅牵头,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

2.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大枸杞、大黄、冬虫夏草、黄芪、贝母、麻黄、川西獐牙菜、红景天等道地中药材GAP认证生产基地(见专栏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见专栏三)和枸杞、沙棘、白刺等特色植物封育繁殖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供应保障能力。(省经济和信息化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局配合)

专栏二

中药材GAP认证生产基地

1)海西州5万亩枸杞GAP生产基地;

2)青海诺木洪农场75万亩枸杞GAP生产基地;

3)海南州2万亩枸杞GAP生产基地;

4)西宁市5000亩掌叶大黄GAP生产基地;

5)海东市2000亩羌活GAP生产基地。

专栏三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1)柴达木地区30万亩枸杞、10000亩肉苁蓉、2000亩麻黄草、2000亩锁阳规范化种植基地;

2)东部地区8000亩掌叶大黄、3000亩秦艽、2000亩羌活、1000亩党参规范化种植基地;

3)环湖地区5万亩枸杞、6000亩大黄、3000亩麻黄草、2000亩甘草、1000亩板兰根规范化种植基地;

4)青南地区1000亩唐古特大黄、1000亩贝母、1000亩川西獐牙菜规范化种植基地。

3.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室。加大对种子种苗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见专栏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切实提高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水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配合)

专栏四

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专项

1)西宁市、海东市暗紫贝母、川贝母、党参、黄芪、大黄、当归、甘草、板兰根,麻黄草等

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

2)海西州都兰、德令哈枸杞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

3)青海诺木洪农场枸杞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黑果枸杞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

4)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果洛州大黄、川西獐牙菜等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

5)海南州甘草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

(三)强化中药材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加大对道地药材规范化繁育及影响产量、品质因素的科研力度,分析生物、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对道地中药材主要药效成分影响,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见专栏五)。(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2.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创新研究道地中药材初加工工艺,形成3—5种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见专栏五)。(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3.突破濒危药材繁育技术。加强道地中药材野生变家种研究和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积极推广濒危稀缺中药材人工驯化和种植示范,加大生物技术定向培养力度,有效解决水母雪莲、冬虫夏草、短管兔耳草、五脉绿绒蒿等濒危稀缺资源替代问题(见专栏五)。(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4.促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大枸杞、沙棘、白刺等浆果类中药材加工技术研发力度,研究动植物药物中间体提取工艺技术,开发植物性杀虫剂、杀菌剂、中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天然香料、天然甜味剂等产品,注重对羌活、唐古特大黄等中药材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多元化、经济效益高值化、资源利用持续化的发展模式(见专栏五)。(省科技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林业厅配合)

12

万农网app

请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APP使用该功能

万农网公众号

关注万农网公众号

及时发布信息,加入万人其他药材群